率先为动车组装载上“中国大脑”,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客车转向架,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100%低地板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正以创新实现转型,制造开往全球的列车。
一直被国外跨国公司占据。尤其是网络控制系统、转向架等核心技术的缺失,阻碍着我国企业生产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车辆。
2004年,长客开始摸索研发网络控制系统,副总工程师常振臣担当起领衔攻关的重任。“在技术壁垒面前自行摸索,真不容易!”与硬件不同,如同车辆大脑一样的控制软件看得见却摸不着。翻译、理解数千页的逻辑图,反复研发、试验、修改、调试,常振臣带领课题组编程的过程,像走火入魔一样。
那时候,常振臣和同事们走路的时候在思考工作,吃饭甚至睡觉时大脑也在琢磨。通宵达旦搞研发,凌晨想通了某个问题就立刻从家赶到单位……2010年,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车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问世,北京地铁15号线列车率先自豪地装上了“中国大脑”。
两年后,长客“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项目”又顺利通过原铁道部组织的评审。自此,我国整车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软件不仅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更后来居上,占据了这一领域的世界制高点。
但是在长客,创新不仅仅来自国家项目,每一位普通的员工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发明家。走进长客,车间内的宣传板上展示着企业多年来自主创新的成就,旁边还陈列着员工在业余时间创新发明的各种工具、装置。
在罗昭强技能大师工作室,长客首席操作师罗昭强为记者展示了工人们的各种发明:“这一台是动车组调试技能实训装置,模拟了真车操作环境;这一台是今年研发出来的城铁客车调试智能实训装置,真车操作需要练习的功能都可以实现。”
罗昭强团队发明的动车组调试技能实训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2013年,他还受邀参加了国家工程实验室组织的“模拟运行试验台正向驱动功能开发”团队,在这个博士云集的创新平台上,他是唯一一名工人。
在长客,创新是代代相传的。不仅有年近五旬的博士常振臣,40岁出头的工人罗昭强,更有年仅25岁的“创新小将”刘清元。2012年,刘清元所在的车间正在制造出口澳大利亚的电动车组不锈钢车体。由于产品质量标准高,设备能力不足,生产一度陷入被动,出口车交付严重受阻。
针对设备提质提能的要求,刘清元开动脑筋开展攻关,创新技术攻克了不锈钢车体外表面平度控制、点焊设备安全模式编程等57项难题,拓展了不锈钢车体焊接铜台装备的潜能,为“中国制造”按时保质地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
“创新是长客的企业文化。”长客总工程师赵明花说,企业构建了“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长客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0余项,拥有专利665项,并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申请海外专利14项。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建设,缩短了产品研制周期,轨道客车车体、转向架和网络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及低地板整车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高寒动车组、高寒地铁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长客的产品更先后出口到巴西、澳大利亚、泰国、伊朗、沙特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产品4000多辆,出口签约金额超过40亿美元。
“自主创新确实不容易,有时候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正因此,我们要世世代代继承着创新下去。”赵明花说。
下一篇:今年以来我国专用车行业形势严峻